寻踪问根-客家情 |
2005年1月12日 作者:摘自《客家情》 『99100IT园地』 浏览选项:
本文已被浏览 3264 次 |
|
|
|
|
| |
|
渊源流长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后扩展到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遍及五大洲的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后裔超亿人。历史上,中国先民先后经历五次迁徙,而形成客家人。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入侵,客家人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这是第三次迁移。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 相关贴图 ]

远播四方
梅州客家: 梅州旧称嘉应州,客家人聚居之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是客家先民入粤定居较早的地区,客家先民主要是来自中原的士族或望族,他们对传播中原文化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赣南客家:江西南地区,也是客家人的生息地,其地域包括赣州、 宁都、石城、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南康、大余、信丰、寻邬、安远、会昌、龙南、定南、全南、上犹、崇义等十八个客家县市,是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西客家: 汀州(长汀),位于福建省西部宋代。南迁的中原民众不断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牵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汀州的宁化石壁,百姓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   深圳客家: 深圳,也是客家地区,其东部龙岗区的龙岗、坪山、龙华、布吉等十镇,属纯客家地区。据考证,这一客家地区的形成,可能源于客家历史上的第四次大迁徙中的“迁海复界”。 
[ 相关贴图 ]
 台湾客家: 宝岛台湾也是一个重要的客家聚居地,台湾客家人多半是在二、三百年前从广东的嘉应、惠州、潮州等府东渡,居住在台湾南部的高雄、屏东等县及北部的桃园、新竹、苗栗等县内,至今仍然保持和使用广东梅县、海陆丰等地的生活、风俗习惯和语言。台湾客家人的总人数,据统计,占台湾总人口的13%。  港澳,海外客家: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最初移居到海外各地的客家侨民他们不是开疆拓土便是掘矿筑路,由生活上的苦斗,而终致奠基业于彼邦,再以在异国用血汗钱挣来的财富,来滋养祖国的芬芳土地。如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和锡矿,横贯美国东西两岸的铁路线,沟通太平洋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为整个中华民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 相关贴图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