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辅导小学生作文(上) |
2011年8月20日 『99100IT园地』 浏览选项:
出处:中小学生学习论坛 |
|
|
|
|
| |
|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作文恐怕是孩子们最头痛的问题了。小孩头痛,家长也跟着感冒,于是免不了绞尽脑汁给孩子们支各种“招”:多看课外书啦,摘抄好词好句啦,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啦……方法不一而足,可效果却往往并不明显。为何?
笔者在广州有四年时间专门从事小学三——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研究和辅导。辅导过数千小学生,虽然他们个性不一,爱好各异,作文水平也各有千秋,但都能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取得明显的进步,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反而是我接触的家长,有不少总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作文,“这么幼稚,没一点思想深度!”“错别字太多,句子不通顺!”这样的评价经常从一些家长口里说出来,而且往往是当着孩子的面。
有趣的是,我在电话家访的过程中,也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他的作文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现在他已经不怕写作文了,文章字数有很大的提高,内容也充实了。”这些家长眼中“进步很大”的孩子,和那些被批得一无是处的孩子的作文其实水平都差不多,进步也差不多。可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发现,那些被家长表扬的孩子,一个学期十二堂课下来,作文基本上都能达到优秀,而那些被家长批评的孩子,则进步就不那么明显了。
所以,在指导孩子作文时,家长们首先一定要做到的是:鼓励、帮助、夸奖!特别是三年级刚开始学作文时。
当然我想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恕我直言,还真不多!
因为要真正恰当做到“鼓励、帮助、夸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以及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在这里给各位有心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不会写”“害怕写”的心态。予以积极的鼓励。现在的学校作文教学,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老师不知道如何“教”作文,往往是一番审题后,举几个例子,然后就提一堆要求,比如开头要怎样,多用好词好句,句子要写通顺,否则就怎样怎样等等,一场“指导”下来,孩子脑袋里只记住了一大堆要求,然后拼命想着这些要求,至于文章写什么内容,则毫无头绪。所以我们听孩子关于作文最多的一句话,绝对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
就比如当年教你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你一定是先扶着,再牵着,再放手,即使放手,还要在身边守着,以防摔倒。而绝不是先告诉他走路要领:“挺直身,迈开步,要稳当,不能东倒西歪,如果摔倒就算不及格,要被批评!”然后就让他自己去走了。作文也是这样,孩子刚开始学写作文,不可能一开始就规规范范,可能不知道如何写,或者害怕写不好不敢写,这时家长应该多加鼓励,鼓励孩子不怕出错,放心大胆去写。
2、光是鼓励,其实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不会写还是不会写,这里家长不妨先“扶着孩子走一段路”,给孩子一些更具体、更直接的帮助,帮助孩子把作文写出来。当然如何“帮助”可能很多家长也是是毫无头绪,毕竟,学习老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家长来做确实勉为其难了。往往有些家长干脆由“帮助”变为“代劳”了:家长口述,孩子笔录。长期下去,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就得不偿失了。
关于具体的指导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谈,待我整理出来1、2、3后,将尽快发上来,请各位家长到时关注。
3、在孩子完成一篇作文后,不管是他独立完成的,还是家长帮助下完成的,甚至是家长“代劳”的;不管这篇作为是长是短、是优是劣,家长都要及时夸奖。当然这个夸奖一定不要是泛泛的“你真棒!”之类的,你可以夸奖孩子完成作文过程中的努力,可以夸他作文中某些句子写的多好,可以甚至可以夸那个字用的好……
本文是本人原创,作文辅导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互补性,其中的一些操作技巧和细节本文无法一一列出,欢迎有兴趣的家长交流。|||家长怎样辅导小学生写作文(转载)
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这“巧妙的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而“丰富的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学生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只能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一、多观察,多比较。二、多实践,多体验。三、多读书,多感悟。四、多练笔,多投稿。五、多规范,多赞赏。
辅导小学生写作文,难道不应该是小学老师的任务吗?让家长来辅导孩子写作文,不是学校老师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吗?很多家长是这么认为。其实不然。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手法。这“巧妙的手法”也就是写作方法,它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而“丰富的内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才是小学生写作的重点和难点,这需要的是丰富的生活体验,需要的只能是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指导。
一、多观察,多比较。
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茅盾先生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家长该怎样引导孩子们做有心人,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怎样积极启动他们的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声、形、色、味等具体表象,教孩子时时、处处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就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家长您可能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蹲得腿疼。这就是因为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要教给孩子要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所以,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怎么训练孩子观察事物呢?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我相信,只要家长重视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本文已被浏览 2607 次)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