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夏叶帅首次返故乡纪实 |
2014年6月22日 作者:梅州网 『99100IT园地』 浏览选项:
本文已被浏览 2712 次 |
|
|
|
|
| |
|
原标题: 实地调查土改问题 轻车简从秘密回乡  ——1951年夏叶帅首次返故乡纪实
廖金龙 李健贤
[ 相关贴图 ]
 建国初期主政华南的叶剑英同志
阅读提示:迄今为止,人们只知道叶帅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公开返回故乡,而不知道还有一次是轻车简从秘密回乡,实地调查梅县土地改革问题。故在事实上,叶帅新中国成立后应是四次返故乡,首次返故乡也不是1953年,而是1951年。笔者从事党史、梅州文史工作20多年,调查了解过叶帅1951年首次返乡的许多情况和资料,在此谨以追记的形式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
1951年6月下旬的一天(星期五)晚上10点钟左右,兴梅地区行署卢伟良①专员办公室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电话是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打来的,当时是卢伟良专员亲自接的电话。
三十多年后的1987年10月,当回梅参加梅州十项工程剪彩活动及党史征编会议的卢伟良与丘克辉②在梅县地委招待所2号楼107房邀请笔者采访时,他告诉了这件事的经过情况。他说,战争年代,叶帅同他经常保持联系,但极少半夜打电话给他的。这次半夜来电,叶帅告诉他二件事情:一是根据分局决定,省政府已派出三个工作组,分别到粤东、粤中和粤西去,对当前土改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二是他(叶帅)决定明天上午到梅县,专门找你(卢伟良)座谈了解有关情况,请你做好准备,但一定不能惊动任何人,包括地县领导,一定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另请租好两条民船,准备要用。
1.回乡调研土改运动
卢伟良同志回忆说,当时广东全省乃至梅县土地改革运动,经试点后工作正在铺开。叶帅非常关心广东全省和家乡梅县的土改运动。
广东是个新区,与内地省份有许多不同特点。它毗邻港澳,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居住在港澳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广东人,有不少在省内各城镇经营工商业。其次是华侨多,广东的华侨几乎占全国华侨的三分之二。这些华侨大都是出身贫苦,他们因生活所迫,被卖“*仔”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做苦工。他们将辛辛苦苦积蓄的钱寄回来买几亩田,建几间房子以抚少养老,将来“叶落归根”可安度晚年,但并没有什么剥削来源。再次,广东也曾经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不少人参加过孙中山的反清同盟会,后来参加了***,有的人曾欺压过群众,但也支持过革命,为共产党革命做过工作。1950年,中共华南分局③、广东省人民政府就着手准备土地改革。为完成这一伟大变革,叶剑英决定采取 “周密审慎,全力以赴”和“稳步前进”的方针,从广东的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政策和广东的经济政治历史特点结合起来。根据广东华侨、侨眷多,工商业比较发达,爱国民主人士、起义人员较多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具体政策。在土改之前,叶剑英就签发过省政府布告,指出:“无论土改区或准备土改区,社会改革与民主改革的每一步骤,均应以恢复和发展生产相结合,坚决保护工商业,保护劳动所得,农作物谁种谁收,保证土地改革前土地所有制维持原状。允许雇佣自由,工资由双方协议,允许借贷自由④。”接着又颁布了《广东省土地改革实施办法》、《广东省土地改革中华侨土地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要求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均须切实加强保护,不得没收分配;保护和照顾华侨、侨眷的利益;保护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起义人员等。
为了稳步前进,在叶剑英的领导下,广东的土改采取先行试点,然后分期、分批推广的步骤进行。首批试点工作是从1950年10月中旬开始的。
在土改工作队即将奔赴兴宁、揭阳和龙川三县试点之前,叶剑英拉着省土改工作团总团长李坚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坚真,你们在土改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要紧紧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团结大多数,结成农村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要注意斗争策略,掌握政策,对地主的斗争,侧重点放在发动群众,揭发地主阶级剥削的罪恶,除少数罪大恶极、公开和我们对抗的恶霸要坚决镇压外,一般的不要在肉体上消灭,而要采取说理说法的斗争,因为土地改革要消灭的是地主阶级,而不是在肉体上消灭地主个人。”
“这个意见很对,很重要,”李坚真当时接住话头说:“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过闽西苏区的土改,采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办法,没有把地主‘扫地出门’,效果很好。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淮安搞土改,按照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和闽西土改的经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做法,没有采用山东‘搬石头’,对地主乱打乱轰的极左做法,群众反映也很不错。现在中央已有明确指示,我是会稳妥贯彻中央政策的。”⑤
结果,四个半月后至1951年2月春节前,全省三县土改试点工作胜利结束。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没有出现乱斗乱杀现象,也很少侵犯工商户或华侨户的事情发生,群众反映很好。华南分局和叶剑英都充分肯定试点工作做得好,认为经过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把地主阶级所有制变为农民所有制,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接着省政府又决定于1951年2月和5月分两批进一步铺开土改运动。
然而,广东省贯彻中央的这些正确的土改政策和措施,却从1951年4月后,开始受到中南局土改委负责人的批评和指责,被斥责为“和平土改”、“缺乏阶级分析”、“朦胧地认识广东特殊”、“照顾其他阶层多,体贴农民生活感情少,对敌人不够狠,对群众不够热情”等等,由此导致广东第二批后的土改开始出现了“左”的偏向,并且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地侵犯华侨户、工商户、爱国民主人士、起义人员权益的违法行为比比皆是,刑讯逼供、吊打地主分子现象更是家常便饭,有的竟在批斗中被活活**……
这一连串的情况,传到省人民政府,传到华南分局,传到叶剑英等领导人耳边,更令他们心虑如焚,于是经过研究决定,派古大存、方方、李坚真分别带三个工作组下到各地去调查。叶剑英也决定亲自到故乡梅县跑一趟,调查了解情况,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和能力,及时纠正目前已出现的严重偏差。
2.在民船上休息和吃饭
说些什么。他问过张秘书,听懂他们说些什么吗?他也说首长说的可以听懂一些,也似是而非,船工说的就根本听不懂了。
当日天将黑,民船停靠在雁洋麒麟寨大榕树下码头的河岸边。首长说“到了”,这里就是他的家乡,但是现在谁也不能上岸,船上做饭吃。两条船上的船工按卢专员交代准备简便的饭菜,很快就煮好吃了。在民船上吃饭,对他们警卫战士来说,这还是头一次,因此都感到别有风味。
当晚,随行人员都听从首长安排,警卫班到附近山头执行警卫任务,其余人在民船上留宿过夜。一个昼夜的劳顿,首长、秘书和李德才几人都累极了,倒头便睡。但不久就听见一阵男女的歌声从河岸飘过来。李德才担心有什么情况出现,忙请示首长。首长说不要怕,这是当地男女青年去开会,唱的是当地山歌、情歌。首长说的都是真的,过了一、二个钟头,河岸上山歌又响了,还有说说笑笑的声音,这可能是那群青年男女开会回来了。
据当时叶剑英身边的警卫排长李德才同志⑥回忆:当晚他们并不知道首长打电话给兴梅的内容,只是叫张政明秘书通知他,迅速备车两部:一部吉普,一部中卡,带上一个警卫班(配备二部迫击炮、二挺轻机),半个小时后出发。他知道首长有紧急任务,便很快做好了准备。出发时首长没说具体任务,他也问过张秘书,也不清楚。他、秘书和首长同乘吉普,司机宋继庆和其他人员乘另一部中卡车,司机姓项,名字忘了。出了广州城,首长才告诉他们,这次出差是到梅县。那时天气好,凉风习习,星空月夜,晚上极少行车。吉普车急急前驰,没遇任何阻挡,只是中途经龙川路段时过了一个船渡,黎明时分便进兴梅境内,上午9时左右就抵达梅城。吉普车由首长指挥,直接开入招待所,只见卢伟良专员一人在等待。到招待所后,卢专员安排我们稍吃点早饭,然后全都休息,他被首长叫去另一个房间休息或座谈。
据卢伟良回忆,在梅县招待所,叶帅与他就梅县土改问题进行了二个小时汇报座谈。叶帅具体询问了有些工商业者、民主人士、起义人员被打、被杀的情况。他指出,一些地方发生吊打杀问题,主要是因少数领导运动的干部,立场不够正确,政策掌握不够所致,误以为“左”就“坚定”,“打吊杀”就是“坚决”。其次,运动中缺乏干部力量去领导,而农民在斗争中又过于心急,在出现少数斗狠分子鼓动下又缺乏引导。这说明土改运动中领导者十分重要,要善于依靠群众,宣传引导群众,才能使运动走向正确轨道。叶帅这些观点后来在当年“七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作报告时,曾再次明确地强调指出过⑦,历史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叶帅逝世后,中共中央在叶帅追悼会的悼词中,对此已作出了充分肯定。
其实,在叶帅与卢伟良座谈时,李德才没敢去休息。据他回忆说,其间,他按首长的交代(吩咐),与另二个警卫战士,在招待所门前值班室值班。约二个小时后,卢伟良才从首长房内出来,带首长和全体随行人员坐车到梅江桥边一个码头,那里停泊着两条民船,很显然这是卢专员预先准备好的。于是李德才和张秘书、另二个警卫同首长共坐一条民船先行,其他人员坐另一条民船跟后。卢伟良和二个司机没有同去,首长说他们另有安排。李德才记得很清楚,他说,这二条民船上各有二个船工,身体都很壮实,他们都讲梅县客家话。那时梅江水涨而流畅,但弯多,时而有礁石出现,故民船顺流不敢划得太快。首长在船中半躺着休息,时而用客家话讲,与船工聊天。那时因是刚南下广东不久,李德才他们听不懂客家话,不知道他们
3.在旧居停留一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雾气露水还很浓,首长便叫他们起来,洗漱了一下,然后跟着上岸,走路到首长旧居去。一路上走的都是近山段的田垄路,时稻禾有的正扬花吐穗,有的已结实垂勾,摇摇摆摆的。他们走过这段路,浓重的雾气和露珠把他们的衣服全都弄湿了。但他们精神奕奕,十几个人分成三段,警卫和三个战士在前,首长、秘书在中,其他在后。由于动身早,村里的群众都没有见到,因此他们也不太觉察到有刚来的人们。
不一会,他们便来到了叶帅的旧居小屋,见大门半掩着。首长推门进屋,但屋中似乎无人,静悄悄的。时正是农闲季节,按农村一般情况,屋中大人们可能出早勤上山砍柴、割草或种番薯去了。
首长在屋中院子里巡视了两圈,见无人在家,便走出门来,站在门坪旁的小墩上,静静地观望了好久。这时,从邻屋出来一个老婆婆,年纪约八十多岁的样子,拄着一根棍子,走向首长,问:“是谁呀?好像是阿伟吧!”首长嗯了一声,忙走下墩来扶着她,对她喊了声“远姆”,便寒暄起来。远姆还手摸首长的前额,李德才见了,忙上前想阻止她。但首长把德才喝住了,并告诉他这是他的邻居“伯母”。首长儿时读书上学,有一次不小心摔跤跌破了前额,流血不止,这个伯姆曾仔细地为他上药止血。老伯姆是想看看首长的那块伤疤还在不在。首长还说,老伯姆她有一个孩子,曾在陕北公学学习,后来在抗日前线壮烈牺牲了。说话间,首长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送给老伯姆,表示慰问并祝她健康长寿。
笔者查证过这位老伯姆,名叫李完招,生于1861年,嫁叶远祥为妻,年长于叶帅父母,故叶帅称她为“伯姆”。1951年叶帅回乡时,她年届九十,同年冬就去世了。
首长在家没有停留多久,最多一个钟头吧,就离开屋前门坪,沿着门前的村道,径直回到船上。
他们在船上吃了早饭,随即叫船工逆水而回,中午前到了丙村一个大榕树下的码头,二条船一同停靠在那里,又在那里简单吃了顿午饭。这时,卢专员带了那二部车也到了离码头不远的路边,卢专员还到船上来见了首长,说了些高兴的话,然后离船坐车回梅。
到梅县城后,车稍作停留,待卢专员下车后,便一溜烟地驶离了梅县。
(本文经李德才审阅后同意发表 作者单位:梅州市委党史室、叶帅纪念馆)
注释
①卢伟良,广东梅县大坪镇人,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梅县县委书记、东江特委常委、中央苏区交通局大埔中站站长、红军二局参谋,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东江纵队三大队政委,解放后调任兴梅地区专员。1979年后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2年离休,1988年病逝。
②丘克辉,广东省梅县西阳镇人,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央交通部副部长兼《中国交通》出版社社长,1983年离休,1993年病逝。
③建国初期,广东省党政工作都由中共华南分局直接领导,不另设省委。
④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布告——关于土地改革问题》(1950年10月27日)
⑤参见《李坚真1987年在广州市召开的兴宁土改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稿)
⑥李德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调任叶剑英的警卫员,历任卫士长、警卫排长。至1956年后调广东省邮电部门工作,1989年离休,离休前任深圳市邮电局巡视员。
⑦参见《叶剑英在广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1年7月1日,载《叶剑英在广东》(1966年出版)。
来源:梅州日报 2014.06.21 第8版 |
|
| |
|
|
|
|
|